下霹靂水閘新村是國內最大純華人稻田區,佔地逾2000公頃,清一色是華裔稻農,約有800戶。
水閘區每戶稻農平均擁有2.5公頃稻田,正常情況下每造稻(每季)平均產量可達13噸。
爭取開放市場
★水閘農民協會副主席扈棟勝
水閘新村是國內最大純華人稻田區,稻谷價格影響地方上經濟。
農民協會每年都會討論這個事項,並且每年都向當局爭取開放市場,讓稻谷依據自由市場的操作定律,以價高者得的方式出售。
稻農辛苦耕種,理所當然希望心血結晶以最高價格出售,賺取最大盈利,保障一家人溫飽。
Wednesday, November 11, 2009
稻米之乡-水闸新村
《水闸新村的故事》-- 世代种稻为生的华人新村
离家千里,记忆中那碗热腾腾的白米饭是乡愁所在,是我们记忆中最真实的况味。颗粒晶莹饱满的米粒背后装满着的是数代新村农民的辛勤劳作,他们用血汗换来了我们温饱。《水闸新村的故事》是数代新村稻农历经艰险的生存记忆,故事的开始发生在1950年的霹雳州水闸新村。
新村刚成立,受集中营式管制的村民为了生存,开始在英殖民政府分配的稻田区劳作,他们将命运紧紧地和这片乡田维系在一起。然而,他们的辛勤却不获老天垂怜,那时频频打雷下雨,三不五时稻田传出又有哪些稻农遭雷击,村民开始惶惶不知所措,将所有期盼寄望在神明信仰上,成立了村内唯一一间观音庙,所有的风波也随之平息。就这样,半个世纪以来,这群举步维艰的稻农靠着不放弃的生活信念,一路荆棘走到了今天。
这次,且让我们随着镜头回到60年前的水闸新村,看看那粗糙的木制风车如何筛选米糠;看看老稻农套上那椰丝制成的古老雨衣低头插秧的身影。在田野间,在风雨里,在生活中看见他们对生存的执著,让远离土地的人们从影片中重新感受大地跟人类最原始朴素的情感。
文章摘自 Astro AEC 第八集:《水闸新村的故事》-- 世代种稻为生的华人新村
离家千里,记忆中那碗热腾腾的白米饭是乡愁所在,是我们记忆中最真实的况味。颗粒晶莹饱满的米粒背后装满着的是数代新村农民的辛勤劳作,他们用血汗换来了我们温饱。《水闸新村的故事》是数代新村稻农历经艰险的生存记忆,故事的开始发生在1950年的霹雳州水闸新村。
新村刚成立,受集中营式管制的村民为了生存,开始在英殖民政府分配的稻田区劳作,他们将命运紧紧地和这片乡田维系在一起。然而,他们的辛勤却不获老天垂怜,那时频频打雷下雨,三不五时稻田传出又有哪些稻农遭雷击,村民开始惶惶不知所措,将所有期盼寄望在神明信仰上,成立了村内唯一一间观音庙,所有的风波也随之平息。就这样,半个世纪以来,这群举步维艰的稻农靠着不放弃的生活信念,一路荆棘走到了今天。
这次,且让我们随着镜头回到60年前的水闸新村,看看那粗糙的木制风车如何筛选米糠;看看老稻农套上那椰丝制成的古老雨衣低头插秧的身影。在田野间,在风雨里,在生活中看见他们对生存的执著,让远离土地的人们从影片中重新感受大地跟人类最原始朴素的情感。
文章摘自 Astro AEC 第八集:《水闸新村的故事》-- 世代种稻为生的华人新村
Subscribe to:
Posts (Atom)